课程咨询微信     taijiwdq
预约报名
联系我们
 联系方式
微信咨询:taijiwdq
惠新西街馆(总馆):朝阳区朝阳区惠新西街馆:朝阳区北苑路180号加利大厦2号楼(可以小区内停车) 地铁:5号线惠新西街北口站西北口
望京馆: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10号望京sohoT2
国展馆: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8号天虹广场
天通苑馆:昌平区立汤路186号龙德广场4层
东单馆:东城区东单北大街国旅大厦(有地下停车场) 地铁:5号线灯市口站向南100米路西1号线东单西北口下车向北500米路西
回龙观馆:昌平区回龙观西大街57号
五道口馆:海淀区北四环西路9号银谷大厦5层
魏公村馆: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韦伯时代中心C座
万柳馆:海淀区万泉庄路碧水云天7号楼(有免费停车位) 地铁:10号线巴沟站下车向南
健翔桥馆: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大厦
朝阳大悦城馆:朝阳区石佛营东里133号4号楼汉典中医会馆内(有地上免费停车场)
丽泽桥馆:丰台区西三环南路55号 顺和国际财富中心
扫描关注太极养心斋账号

太极养心斋微信订阅号

北京太极养心斋学友会订阅号二维码.jpg

太极养心斋微信服务号

太极养心斋服务号二维码.jpg

王道荃太极微信订阅号

王道荃太极订阅号二维码.jpg



CCTV专访--王道荃老师介绍太极养生文化


马步的高级练法

 二维码
马步的高级练法
          第一步双脚外开15度,与肩膀宽度相同后微微蹲下。为什么要外开?因为人的股骨是外旋15度的。这种位置,是最不违背人体生理的动作。眼前看,脖子贴衣服领子(顶头悬),穿一件上衣,做到衣服轻轻贴后背(身体中正),肩胛骨的肌肉向四面微微拉开(拔背),这样胸廓自然既开展又形成一个很小的内弧(含胸),意想腋下夹个热馒头,肘部吊一个10克的天平砝码或者一个空墨水瓶(坠肘),不许耸肩(沉肩)。这样站好,用鼻子慢慢呼吸(文火。有位兄弟注意:你问过文火。文火用在这里而不在套路里,套路里讲的是提托聚沉四法)。这样就觉得两肋和腹部都有充实感觉(气沉丹田,这是自然做到的,不要管气)。双手环抱胸前,手心向内,掌指相对。
        这样练习一段时间。这是训练身体各部在武术中应该保证的位置。
        第二步:双脚尖开始转向前。这样是为获得一个扭动的劲力。但是脚尖虽向前,膝盖仍需要对前,这样形成一个微微的扭转,从而获得一个力。这是首先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一点用力。这个力是腿上的力,体会到这个力,步法、转身就都有了。——这是什么?内家拳的浑元桩!
       第三步:重心下移,逐渐蹲深。这是为获得向下的力。这时,腿上除有脚尖和膝盖的一对力外,又出现了向下的力,这是身体的重力。为克服这个重力,重心放在涌泉,并在身体正中(这两句不知说明白没有?不好懂),这样膝盖和脚腕获得一个向上的力来保持自己不坐到地上。这是第二个力。体会到这个力,弹腿、跳跃和千斤坠就都有了。
       第四步,双脚开大,达到自己两脚直到三脚宽。这样又获得一个力,是外展的力。为克服这种力,小腿大腿肌肉开始工作,产生一个反力获得身体的平衡。体会到这对力,横踹、分踢、勾踢就都有了。
       第五步,双手由环抱变成平摆,手心向下。——这是什么?外家拳的四平马!已经摆好。手上经过环抱,已经练出了绷劲。这个绷劲是手向内抱,腋向外顶的力,从第二步就可以练了。体会了这个力,直拳、翻拳、摆拳、勾拳就不费劲了。当手变成平摆后,出现了肩要把肘送出去,可肘还要坠下来保证手臂水平的一对力,这个力是练肘上力的,体会到这个力,摆肘、顶肘就不费劲了。

     练习马步,不需要时间多长,而是需要体会力。

       四平马,是马步的最高阶段,全身出现了四对主要的力。练到这一步,你就获得了几乎所有武术动作的发力能力,所以说,马步(地盆)是拳术之祖。浑元桩,是马步的基础阶段,全身只有上下两对力,但是这是基础的基础。
       从这里看出,内家和外家其实是一回事。我练少林和太极。我练少林时,就是这个顺序,而我练太极时,仍是这个顺序。现今外传的往往上来就是——少林派直接蹲马,这样太难;太极派到浑元桩后不向下练了,这样练了一半。
       上面的马步练法算是压箱底的好东西,很多老师宁愿挨骂,是不教的。我想:这只是武术的基础,并不是打坏人的技巧。既然有人爱武术,那就让人家学个全的。所以我一直是对外教的。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忽视。马步,不是时间长就可以,而是必须体会出力来。马步,不仅可以练出千斤坠,还可以练出轻功。我上面的东西其实也未必写全,但是基础都在这里了。这个东西比我的那个资料更重要,因此我索性公开在这里。千万注意!!!可以说,即使不练别的东西,只要马步练好,就算有了开花炮弹,架起炮就能打。否则,光有炮,没有开花弹,光打些铁弹丸,没有大用。
       其实,练力的方法很多,但是马步最全。也最容易出全身功夫。


文章分类: 道家文化
分享到: